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出要優化貨物運輸組織,以降本增效為導向,加強貨運資源優化整合,推動各種運輸方式合理分工,強化貨物運輸一體化組織,為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提供經濟高效的貨運支撐。
1.優化貨運服務供給。加強鐵路和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優化公路水運貨運功能,拓展郵政服務網絡,更好滿足貨物運輸需求。
提升鐵路貨運市場化經營能力。推動鐵路運輸企業優化客貨列車開行方案,均衡技術站能力利用,完善“門到門”末端運輸網絡,提供穩定可靠的運輸服務供給。實施京九、廣深、廣茂、廣珠等主要線路貨運列車提速達速工程,發展快運班列、電商班列等高頻次多樣化班列產品,研究開行大灣區、粵東地區小編組、運行快的集裝箱短途班列。加快推進鐵路冷鏈運輸、商品車運輸、散改集等專業化運輸。支持發展高鐵貨運,加快廈深、江湛、南廣等鐵路線路開行貨運業務的可行性專項研究,加強與大型物流企業、電商企業、郵政快遞等合作,積極推動廣州、深圳、佛山等城市建設高鐵快運示范基地項目。支持廣州、深圳、東莞三地國際班列發展,提升“粵新歐”“粵滿俄”等線路競爭力。
加快發展航空貨運。優化完善廣州白云機場、深圳寶安機場貨運設施布局和運行環境,統籌客機腹艙帶貨和全貨機運輸發展,編織多層次的航空貨運網絡,建設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高標準規劃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貨運功能,推動珠海、揭陽、湛江、惠州等機場提升貨運能力。支持航空公司在省內機場設立航空貨運基地,鼓勵省內航空貨運企業擴大機隊規模,有序發展全貨機運輸。支持各地市依托機場建設發展臨空產業園區,推動機場與產業園區協同聯動發展。探索發展通用航空貨運。
優化公路水路貨運功能。推動公路貨運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支持公路貨運龍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向綜合物流服務商、供應鏈服務商等轉變;引導小微貨運企業開展聯盟合作,根據業務場景細分組建港口和鐵路集配、專線運輸、冷鏈運輸等方面聯盟;支持網絡貨運平臺整合傳統個體業戶、中小貨運企業,提高網絡化服務效率。積極推動傳統航運物流業轉型升級,支持廣州、深圳建設現代航運服務集聚區,大力發展保稅物流、進口分撥配送、商品汽車物流、冷鏈物流、跨境電商、國際中轉等業務,積極發展航運金融、港口物流、航運總部經濟等現代航運服務業,加快培育現代航運服務機構。
拓展郵政服務網絡。結合全省綜合交通網絡布局,完善“1+4+6”郵政快遞樞紐體系,加快建設聯通國內和東盟國家的陸路寄遞通道,積極拓展航空國際寄遞網絡,提升中歐班列運郵通道功能,打造立足省內、覆蓋全國、面向全球的高效郵政服務網絡。結合鐵路貨站、機場、公路物流園區等建設郵政快遞專用處理場所、運輸通道、裝卸設施,推動郵件快件集中安檢、集中上車(機),發展航空、鐵路、水運快遞專用運載設施設備。完善城鄉快遞服務,推進鄉村郵政快遞網點、綜合服務站、客貨站場等設施資源整合共享。
2.大力發展貨物多式聯運。充分發揮省內各種運輸方式齊全優勢,加強方式間銜接轉運,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多式聯運,提升貨物運輸綜合服務效率。
推進多式聯運通道化發展。充分發揮國家物流樞紐資源集聚中轉輻射作用,強化與綜合交通樞紐、產業集聚區、物流產業園的聯動銜接,統籌推進一批國家、省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引導多式聯運向主要通道集中發展。以港口、鐵路等大型樞紐場站為依托,完善鐵水、公鐵、水水等聯運設施,積極構建大灣區-湘贛、大灣區-西南、粵東-江西、粵西-西南、珠江-西江等多式聯運通道。支持廣州白云機場、深圳寶安機場布局異地國際航空貨站,推廣“卡車航班”,研究“航空+高鐵”快速貨運系統,打造國際空陸聯運大通道。
提升多式聯運的組織能力。支持貨運企業開展跨方式經營合作,積極培育壯大多式聯運運營主體,強化多式聯運全程運輸組織。以海鐵聯運為重點,支持廣州、深圳、汕頭、湛江建立多式聯運通道運營平臺,加強主要物流通道貨源組織和運輸資源整合,實現“一單到底、一票結算、一次委托、一口報價”。加快建設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推動政府部門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引導生產、商貿、物流等各類企業參與平臺建設,促進貨源、載運工具和物流服務等信息高效匹配,實現“一站式”服務。
加快多式聯運標準化建設。以海鐵、公鐵“一單制”聯運為突破重點,完善多式聯運服務規則,加強貨物交接、合同運單、信息共享、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制度對接和規范統一。推動多式聯運裝備標準化,加快集裝箱等標準化運載單元推廣應用及循環共用。推廣應用大型轉運吊裝設備、馱背運輸特種鐵路車輛等專用設備,實現裝卸設備和轉運設備的無縫對接。研究推動鐵路雙層集裝箱運輸車輛應用。
3.完善城鄉配送服務網絡。以都市圈為服務范圍,引導城市配送節點設施一體化布局,統籌優化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網絡節點建設,支持物流企業共建網點、共享運力、共同優化配送線路,打造都市圈共同配送平臺。加快補齊農村物流發展短板,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體系,因地制宜開展“多站合一”和“貨運班線”物流服務,加快建設農村冷鏈物流網絡,推動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雙向高效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