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7-18 09:47:48 | 來源:騰訊財經
近日,工信部公告了2011年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共涉及2255家企業,其中河北291家、湖南226家、山西173家,成為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最多的三省份。廣東有114家企業上榜,位列第六。
綜觀這份名單,高能耗、重污染,粗放式生產的企業和產能是淘汰重點。分析人士認為,本次公布的淘汰落后產能名單是去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的進一步落實,顯示我國決心在這一輪發展調整經濟增長結構。"事實上,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發展已到瓶頸,調整結構不容再拖。"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對此表示,"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未來可能還要增加一些行業,比如鉛酸蓄電池等。"
水泥和造紙行業涉及企業最多
2011年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共涉及2255家企業。其中淘汰落后產能煉鐵3122萬噸、涉及96家企業,煉鋼2794萬噸、涉及58家企業,焦炭1975萬噸、涉及87家企業,水泥15327萬噸、涉及782家企業,平板玻璃2940.7萬重量箱、涉及45家企業,造紙819.6萬噸、涉及599家企業。名單內的落后產能要求在2011年底前被徹底淘汰。
縱觀名單,鋼鐵行業仍是淘汰任務最重的行業之一,共計有3122萬噸落后煉鐵產能、2794萬噸落后煉鋼產能需要淘汰,涉及企業154家。除了為數眾多的民企產能面臨淘汰,邯鄲鋼廠、首鋼長治等大型國營鋼企也有落后產能需要淘汰。水泥和造紙行業涉及的企業最多,分別達到782家和599家,面臨淘汰產能達到15327萬噸和819.6萬噸。
從今年的具體目標任務上看,與去年相比,煉鋼、鐵合金、電石、電解鋁、銅冶煉、鉛冶煉、鋅冶煉、水泥、平板玻璃、造紙等10行業分別增加了218%、29%、92%、77%、149%、141%、198%、46%、301%和72%,增幅較大;煉鐵、焦炭、酒精、味精、檸檬酸、制革、印染、化纖等8行業分別減少了11.6%、12%、37%、56%、15%、67%、45%和37%。
對此,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介紹說,今年落后產能的界定標準發生了變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淘汰標準提高,部分行業落后產能有所增加。以往落后產能都是按照能耗高、污染重等原則以規模界定,現在則更多參照并依據更嚴格的環保、能耗指標。目前落后產能的界定標準是全國統一的,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只是在淘汰時限上可以略有放寬,而發達地區則可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更高的淘汰標準。
在中央的重視下,各地加大了淘汰落后產能的工作力度,淘汰標準得到提高,如水泥磨機淘汰標準由直徑2.2米提高到了3米等,使一部分原來未列入淘汰的產能進入了淘汰行列。同時,2011年底是一批落后產能的最后淘汰期限,時間也比較緊迫。
此外,公告顯示部分行業目標任務減少,朱宏任解釋,主要是由于這些行業淘汰的標準沒有明顯提高,剩余的落后產能已經不多,絕大部分落后產能已在"十一五"期間淘汰。
需建立淘汰落后產能長效機制
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大舉措,淘汰落后產能是近兩年在中央各種重要會議上屢次提及的重點。
從各地分解落實情況看,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較多的省份有:河北291家、湖南226家、山西173家、河南151家、四川131家、廣東114家、江西112家、山東102家。其中,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省煉鐵、煉鋼、焦炭、造紙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較重,湖南、內蒙古、貴州等省(區)鐵合金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較重,河北、遼寧、四川、山西等省水泥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較重,湖北、山東、河南、浙江等省印染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較重。
事實上,由于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落后產能退出的政策措施不夠完善,激勵和約束作用不夠強,當前我國一些行業落后產能比重大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不容忽視。
按照去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的說法,落后產能已經成為我國提高工業整體水平、落實應對氣候變化舉措、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淘汰落后產能的長效機制,確保按期實現淘汰落后產能的各項目標。"
據了解,目前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仍很艱巨。初步分析,預計"十二五"期間仍需要淘汰7000萬噸煉鐵、2.5億噸以上水泥、600萬噸鐵合金、4000萬噸焦炭等落后產能。
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巡視員侯世國此前曾表示,淘汰落后產能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涉及資產損失、債務處理、職工就業、地方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等問題,情況復雜。
"目前落后產能退出的政策措施不夠完善,激勵和約束作用不夠強,部分地區和企業對淘汰落后工作認識存在偏差、責任不夠落實,需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一步建立健全淘汰落后產能的長效機制。"侯世國說。
廣東置換優勢產能效果明顯
廣東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其內部不少落后產能正處于需要逐步淘汰、更新換代的狀態。本輪廣東淘汰落后產能企業主要集中于造紙和印染行業,分別涉及61家和28家。
事實上,早在2008年,為實現這塊改革開放前沿熱土的新一輪大發展,廣東省委、省政府即提出"雙轉移"(即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戰略,并由此使廣東牢牢把握住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據了解,去年10月,廣東省下發了《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該通知稱企業要切實承擔起淘汰落后產能的主體責任,主動淘汰落后產能;而牽頭部門要制訂淘汰落后產能驗收標準,組織相關部門對各市年度淘汰落后產能情況進行核查驗收。據悉,為加快切實淘汰落后產能,廣東還先后制訂水泥行業、皮革行業、陶瓷行業等淘汰標準。
著名區域經濟學家、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表示,這兩年來,廣東以優質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新產能,置換出上世紀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為主的落后產能"隨著大批有著長遠經濟戰略意義的新鮮血液進入,廣東新一輪發展也旋即開始。"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廣東省固定投資2540.46億元,增長15.9%。今年6月10日,廣東省淘汰落后產能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通牒"淘汰產能達15073.45萬噸,增幅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