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6-28 09:37:30 | 來源: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
"十二五"對中國來說,是全面建設小康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的戰略機遇時期。面對這個大形勢,中國物流業將進一步顯現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的基本特點,發展、調整、變革成為貫徹整個"十二五"的一條紅線。
影響"十二五"中國物流業發展的因素有很多,那么哪些因素影響"十二五"中國物流業發展的總體格局?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1979年到199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為9.9%,1991年到2009年為10.4%。從2005年、2006、2007、2008、2009到2010年,GDP的增長速度從11.9%、12.7%,14.2%到10.3%,這個增長速度和物流增加值、貨運總量的增長速度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說,物流的所有指標和GDP增長速度是相一致的。
"十二五"規劃針對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嚴峻形勢,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的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為主線,調整經濟結構為主攻方向,確定了GDP的增長速度為7%。目的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優化自身結構。我認為GDP的增長速度應該在8%~10%之間小幅波動,不應該出現兩位數。我個人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們GDP的增長速度如果超過兩位數的話,我們經濟結構的調整就是不成功的。
這一變化必然使中國物流業的一些主要指標隨之變化。發展的增長速度會有所趨緩、趨穩。將隨著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而調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而變化,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要被動應付。
第二,服務經濟將逐步超越工業經濟。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福克斯預言:"一些國家,服務經濟將超過工業經濟。"這一預言將很快實現。2008年,服務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發達國家為72%,發展中國家為53%,世界平均為69%。2010年中國為43%。"十二五"期間,五年時間這個比例要提升4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服務經濟要達到47%。這一調整給物流業的發展帶來機遇,所以我認為"十二五"是中國物流業發展的一個新的戰略發展機遇期,這個機遇期我認為要花十年時間才能真正完成。
"十二五"非常關鍵,我們不妨大膽預測一下:
從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就業比例、三次產業貢獻率可以看到,到2015年,服務經濟將超越工業經濟。這一變化與物流業如何關聯呢?我們來看一下美國的情況,美國從1980~1999年20年間,GDP從2.3萬億美元增加到9.3萬億美元,增長了4.5倍,而社會物流總費用從4600億美元增加到9210億美元,只增長了1倍。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由16.5%急速下降到9.9%,這形成一個反差。主要是這個期間,美國的服務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服務經濟超過工業經濟之時,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一定會出現下降。我認為中國不會出現這種現象,因為這只有在工業化完成后才會變得十分明顯,而制造業將長期是中國經濟的脊梁。
第三,節能減排成為約束性指標。中國政府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長度比2005年減少40%~45%,節能減排目標將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據有關部門測算,物流業的油品消耗占全社會油品消耗總量的1/3,卡車的能源消耗為1.41MT,鐵路是0.45MT,船舶是0.55MT,飛機是22MT。
節能減排會對物流業產生巨大影響--加速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統籌發展,適度超前,要求綜合運輸體系做到便捷、安全、經濟、高效,這將有利于推動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形成運輸管理的大布局格局。我希望在下一屆政府能夠實現,也就是說,希望下一屆政府能夠撤銷鐵道部和交通部成立大運輸部。
中國國土面積非常大,要大力發展鐵路運輸,推進大綜貨物重載化和聯運,加快貨物周轉速度,大力發展內河航運,提升海運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話語權。國務院最近已經下發了文件,要加快發展內河航運,有關部門正在積極規劃。另外,我這里提到了國際航運市場的競爭力和話語權。為什么呢?我們現在是在國內講,我們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和港口集裝箱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大部分使用的是外國資本。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的集裝箱吞吐量和貨運吞吐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在國際物流方面我們沒有看到話語權,大量的東西都跑到倫敦或者其他地方去注冊。所以這方面來講,我們可能是硬實力發展比較快,但在物流軟實力方面還是有差距的。要調整優化公路運輸、特種車輛運輸,加快公路運輸的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有效提升運輸企業的規模和效率,減少空載率。我想"十二五"期間的總體要求不可能像"十一五"期間這樣小,"十二五"期間運輸企業的空載率會有效減少。目前中國貨運汽車油耗比世界現在水平高30%,要進行技術攻關,大力發展節能減排的運載工具。DHL宣布到2012年包括轉包服務在內,將公司遞送的每件包裹運輸的貨物和公司不動產每平方米減少碳排放10%,總之,節能減排對綠色物流已形成倒逼機制,我們必須有所行動。
第四,新區域格局的形成。在振興東部、西部大開發總格局下,2010年12月21日,國務院發布了全國經濟主功能區3+18+7的發展規劃。包括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的工業化、城鎮化、優化開發區,以及東北平原、長江流域等七個農業主產區,從而形成了國家經濟戰略新格局。新的產業集群、城市集群、區域集群,必將對物流流品、流量、流向、流速產生影響,從而影響物流空間布局。組織結構運作模式,這對所有的物流企業都是一種機遇與挑戰,是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如果做得好,物流先行可以成為一種引導性力量。
第五,產業物流實質性推進。降低物流成本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以及供應鏈管理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這使產業物流在"十二五"會有一個突破性發展,將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加快產業物流外包,特別是制造業,推動制造業、流通業、農業、服務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推動第三方物流以及第四方物流的快速發展,特別是A級物流企業的發展,可以預測到2015年,A級物流企業將從1000增加到3000,成為中國物流業的骨干力量;從企業分離出一個物流公司,逐步從企業物流走向物流企業,海爾家電物流、開灤煤炭物流、吉林石化物流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產業物流使物流細分,向專業化發展。這使全國物流企業區分為運輸、倉儲、貨代、快遞等通用企業與為某些產業客戶服務的專業企業,或區分為物流實體運作企業與平臺運作企業,其運作模式形成差異化與多元化,必須作出調整。
第六,提升消費拉動成為迫切需要。中國在世界上是消費推動比較低的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過多是依靠投資、出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情況更為嚴重,2001~2008年,投資的貢獻率達到47.8%,而消費的貢獻率只有41.35%,這在工業化時期的國家也很少見。
所以"十二五"規劃明確要大力提升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真正使中國變成一個內需主導型國家。我認為到2015年,消費的貢獻率可以超過50%,接近60%。根據商務部測算,中國的最終消費將達到5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國。
電子商務井噴式發展。2010年電子商務營銷額5萬億元,其中消費者網購5200億元。以連鎖經營為代表的流通集中度有所提高。2010年,連鎖經營額為2.2萬億元,統一配送率是63.4%。商務部規劃到2015年銷售額達到12萬億元,連鎖的銷售額達到12萬億元,統一配送率要達到70%。目前全國最大的連鎖超市企業如蘇寧、國美都以自營為主。
第七,物聯網使物流智能化。物流業的生命力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術、管理技術與物流活動結合。2009年3月10日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向以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現代物流業發展。RFID的應用,使美國軍隊后勤保障系統平均補給時間從33天降到11天,使沃爾瑪一直處于全球零售業的領先地位。中國的物流業體制性約束,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還不夠,物流的智能化還有很長的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物流企業一定要有搶占性,一定要有一種吃螃蟹的膽識,占領高點。
第八,物流業發展有關政策的調整。中國是政府推動最大的國家之一,把物流業的發展提升到戰略地位,從地方政府出臺的專項規劃和環境來看,在實際運作過程當中,物流振興規劃中很多任務并沒有落實,有關政策并沒有出臺,物流企業發展的環境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正如有一些企業老總講,物流業想想是甜的,干著是苦的,千難萬難稅負重是最大一關。
在"十二五"期間,企業將與服務業一起將營業稅統一改為增值稅,這將是20世紀80年代稅制改革以來又一次大變革。但如何運作問題很多,只能逐步推進,最近是我跟全國政協的調查組先到第一戰線上海,第二站是湖北,第三站是廣東,后面還有……調查以后寫出了報告。這次全國政協的調查里面,重點是調查的流通業,里面包括物流業,里面的問題很多,其中一個重大的問題是稅制改革。在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和政協都有很多的提案。政協想在在這個問題上面有所突破,準備寫出一個建議。對服務業的稅太重,現在國務院在醞釀,怎么在"十二五"期間有利于中國服務業發展?基本思路是要降低服務業的稅負。怎么樣能夠降低服務業的稅負,包括流通業和物流業?這次在這幾個地方調查的時候,受到了流通部門和物流業一致好評。從營業稅改為增值稅總體上是好的,但是大家講到里面存在很多問題。就是說,這個稅制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包括怎樣協調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非常關鍵。另外,如果是服務企業,現在把營業稅改為增值稅,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抵扣,這樣的話可能還不如不改為增值稅等等,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同時,這個稅制改革時間比較長,希望能夠把稅制改革擴大。譬如說凡是A級企業都應該進入稅制改革,稅制改革應該把這個權利集中到上面。有的希望能夠先走一步,比如說能夠把5%改為3%等等,各種各樣的想法非常多。
這次在調查過程中還反映出很多問題,包括流通企業提了很多的問題。比如亂收費、亂罰款的問題,大家談得很多;講得比較多的還有體制問題,大家都反映目前管理物流的體制不是很好;另外一個是國家投資,什么東西應該國家投資,什么東西應該企業投資?
有很多不應該企業投資,應該國家投資的,這樣勢必增加了物流企業的風險,特別是一些大的基礎建設投資,回收期特別長等等。反映了我們物流企業目前的確是發展很快,但是碰到的實際問題也非常多。我們國家也在采取措施改善環境,但實際上目前有很多還沒有落實,包括土地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配套改革可能出臺的還有公司總部統一上稅,用電、用水、用熱方面的調整等等,這一改革如果能夠實現,肯定是有利于物流企業對于社會資源的整合,有利于網絡化建設,有利于物流企業做大做強。
除稅制改革外,物流業管理體制的完善,物流園區、商貿物流、硬件物流等專項物流的出臺與推進,標準化信息化的強化,以及物流人才培養的顯現,將對"十二五"物流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第九,金融資本進軍物流業。沒有商流就沒有物流,商流是物流的前提,必須有信息流的支撐,金融資本的進入對13萬個物流企業的重新洗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十二五"期間,中國物流企業將進入整合期。目前物流業的集中度很低,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2009年中國前50名排序的物流業,主營業務4506億人民幣,德國郵政和美國郵政超過700億美元,并購重組上市勢在必行,離不開金融資本,2015年會產生幾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企業集團。
動態與靜態的倉單質押,有利于大的物流企業形成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一體化運作,有利于物流企業與產業的融合。根據2010年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調查,物流企業在過去和未來的三年中實現的重大投資方案有很大的變化。說明了金融資本已經深入物流業,并對物流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第十,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實施全球供應鏈管理與企業供應鏈管理早已成為一個國家與一個企業的發展戰略。供應鏈管理指引著中國物流業發展的方向,指引著中國物流業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物流企業的藍海戰略核心是產業鏈、價值鏈、信息鏈的延伸,物流企業必然在不同的鏈條中生存,并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物流企業要努力自己當鏈主,把上下游連接起來一體化運作。
為了推進中國供應鏈管理的發展進程,我們還出版了《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2011),其中案例涵蓋了汽車、煤炭、鋼鐵、家電、醫藥、煙草、食品等多個領域。它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必將成為中國供應鏈管理的有力推動者,成為中外供應鏈管理交流的廣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