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6-09 09:41:14 | 來源: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
研究結論
渠道不暢、流通成本過高是造成"菜賤傷農"的主因。農產品每經過一個流通環節,都會產生相應的成本和費用,而且從事流通業務的市場主體也需要獲得合理回報。因此,各流通環節成本層層加價,逐漸傳導至下游終端消費者,最終形成"疊加效應",推升了農產品終端銷售價格。同時,農業經濟具有分散化、小生產化的特點,在農產品物流體系尚不健全的大背景下,造成了其小生產、弱流通、貴流通、大市場的主要現狀。此外,環節過多、渠道不暢造成農產品在流通中損耗過大等方面的問題,也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農產品物流體系中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
重構農產品流通體系是未來解決之道。當前,政府正在大力推進以大幅減少流通環節為導向的"農超對接",但效果卻未達預期。這是由于我國現階段國情決定了多種農產品流通模式將長期并存,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方式如農產品經產地批發、銷地批發再進入零售菜市場或農貿市場,符合現階段生產消費水平,在一定時期仍將處于主導地位。因此,只有重構農產品物流體系,加強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巨型農產品物流中心,發揮其規模優勢及蓄水池功能,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同時,構架相應的信息平臺,實現供求信息的有效監測、預警、引導以及食品安全的可追溯;從生產、流通、銷售等各環節同步入手,使"小生產,貴流通、大市場"最終走向"大生產、暢流通、大市場",建立大規模、集中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國家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已經顯示出這一新的政策導向。
物流為王,掌控農產品供應鏈者將勝出。農產品供應鏈是指農產品沿著農戶、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物流中心、零售商以及消費者運動的一個網狀鏈條。一個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是以信息系統為支撐,主要由生產、增值、流通和銷售這四個主要部分所構成的。結合上一篇報告中所梳理的邏輯,未來農產品供應鏈中能夠勝出的企業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占據中游流通環節,具備規模化、高效的物流網絡;
在零售環節中經營模式可復制性強;
在信息系統服務中,擁有跨區域、跨環節整合能力;
在相關領域中,處于壟斷地位或者有較高進入壁壘。
基于以上邏輯,我們重點推薦已初步建立全國農批市場網絡覆蓋、受益于
國家下一階段農產品物流體系重構的大型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龍頭的農產品(000061.SZ),以及在政府主導下開拓糧食與食品物流物聯網信息化應用的航天信息(600271.SH),建議關注永輝超市(601933.SH)。